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前一天的 23:00-1:00。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等,不胜枚举。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1:00-3:00。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寅时

平旦,是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3:00-5:00。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卯时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十二时辰的第四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5:00-7:00。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辰时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十二时辰的第五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7:00-9:00。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

巳时

隅中,指临近中午的时候,是十二时辰的第六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9:00-11:00。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

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是十二时辰的第七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11:00-13:00。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未时

日仄,又称日昳。「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是十二时辰的第八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13:00-15:00。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申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申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九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15:00-17:00。

「晡」时」这个词,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酉时

日入,顾名思义,为太阳落山,也就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酉时是十二时辰的第十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17:00-19:00。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戌时

黄昏,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是十二时辰的第十一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19:00-21:00。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亥时

「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亥时是十二时辰的第十二个时辰。对应的 24 小时制是 21:00-23:00。

「人定」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中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