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 识人识己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 在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想法,便能转苦为乐,便会比较自在了。
-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 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 感恩能使我们成长,报恩能助我们成就。
- 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 遇到好事,要随喜、赞叹、鼓励,并且虚心学习。
- 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 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 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语。
- 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坚定。
- 多听多看少说话,快手快脚慢用钱。
-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 踏踏实实做人,心胸要广大;稳稳当当做事,着眼宜深远。
- 忙而不乱,累而不疲。
-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 「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 工作要赶不要急,身心要松不要紧。
- 应该忙中有序的赶工作,不要紧张兮兮的抢时间。
-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 任劳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评。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评之中藏金玉。
-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 见有机缘宜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
-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长的经验。
-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 以智慧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
- 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 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
-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 「精进」不等于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 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
- 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
- 人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贡献的大小。
- 过去已成虚幻,未来尚是梦想,把握现在最重要。
-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 智能,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 积极人生,谦虚满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 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应该做那些身分的事。
-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 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
-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
-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 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
-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 眼光,是你的智慧;运气,是你的福德。
- 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 经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 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祷,来化解情绪。
- 好话大家说,好事大家做,好运大家转。
- 大家说好话,大家做好事,大家转好运。
-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 急须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 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欢欢喜喜有幸福。
- 内和外和,因和缘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 奉献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你就原谅和容忍他吧。
-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 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
- 戒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献、多与人分享。
-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 学佛的人,有两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 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 净化人心,少欲知足,净化社会,关怀他人。
二
- 谦下尊上,是菩萨行者的重要功课。
- 用奉献代替争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 自爱爱人,爱一切众生;自救救人,救一切众生。
- 利他,是不求果报及回馈的清净心。
- 占有、奉献都是爱,但有自利和利人的差别;占有是自我贪取的私爱,奉献是无私喜舍的大爱。
- 道理是拿来要求自己,不是用来苛求他人。
- 要有当别人垫脚石的心量,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
- 让人产生误解,就是自己的不是。
- 做事时多为别人想一想,犯错时多对自己看一看。
- 以礼让对方来成就自我,以尊重对方来化解敌意,以称赞对方来增进和谐。
- 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他人是没有慈悲。
- 与人相遇,一声「我为你祝福!」就能赢得友谊,获得平安。
- 对人付出友谊,伸出援手,就是在散发和乐平安的光芒。
- 少点口舌少是非,多点真诚多平安。
- 肯定自己的优点是自信,了解自己的缺点是成长,善解他人的立场是尊重。
- 要把众生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 与下属共事,当以关怀代替责备,以勉励代替辅导,以商量代替命令。
- 刚强者伤人不利己,柔忍者和众必自安。
- 安人者必然是和众者,服人者必然是柔忍者,因为和能合众,柔能克刚。
- 生命的意义在不断的学习与奉献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长了自己。
- 有智慧作分寸的人,一定不会跟人家喋喋不休。
- 和和气气与人相处,平平安安日子好过。
- 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愚鲁的人,不一定没有智慧;智能不等于知识,而是对人处事的态度。
- 为他人减少烦恼是慈悲,为自己减少烦恼是智慧。
- 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叫别人穿,也不要把别人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
- 勤于照顾众人的苦难是大福报,乐于处理大家的问题是大智慧。
- 认清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事实,就能完成内心世界的真正平安。
- 逢人结恩不结怨,必能和谐相处、生活愉快。
- 一个笑容,一句好话,都是广结善缘的大布施。
- 只要少闹一些无意义的情绪,便能少制造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 奉献是为了报恩,忏悔是为了律己。
- 凡是尽心尽力以利益他人来成长自己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 做人处事要「内方」而「外圆」,「内方」就是原则,「外圆」就是通达。
- 当我们无力帮助他人,至少可以停止伤害别人。
- 多积一点口德,少造一点口过,就是培福求福的大功德。
- 人生要在和谐中求发展,又在努力中见其希望。
- 少点成败得失心,多点及时努力的精进心,成功机率自然会增加。
- 家庭的温暖在于互敬互爱,家庭的可贵在于互助互谅。
- 做老板,得失心要少一些,把诚心、信誉放在心上,便会有胜算。
- 听到流言,先要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如果心浮气躁,流言的杀伤力会更大。
- 内心的苦难,增长我们的智慧;生活的苦难,增进我们的福报。
- 对于「生命」,要充满无限的希望;对于「死亡」,要随时做好往生的准备。
- 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个人欲望的「想要」。
- 凡事要正面解读,逆向思考。
- 失败了再努力,成功了要更努力,便是安业乐业的准则。
- 环保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简朴」,简朴一点过生活,就是生活环保。
- 成熟的人不在乎过去,聪明的人不怀疑现在,豁达的人不担心未来。
- 顺逆两种境遇都是增上因缘,要以平常心与感恩心相待。
- 过去、未来、名位、职称,都要看成与自己无关,但求过得积极、活得快乐,便是幸福自在的人生。
- 学历不代表身分,能力不代表人格,名位不代表品德,工作没有贵贱,观念及行为却能决定一切。
- 化解不愉快的方法,是要诚恳、主动、明快,不要犹豫、被动、等待。
- 做世间事,没有一样没有困难,只要抱着信心和耐心去做,至少可以做出一些成绩。
- 活在当下,不悔恼过去,不担心未来。
- 减轻压力的好办法,就是少存一些得失心,多用一点欣赏心。
- 对于过去,无怨无悔;对于未来,积极准备;对于现在,步步踏实。
- 不要光是口说感恩,必须化为报恩的行动。
- 凡事先不要着急,找对人,用对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即可安然过关。
- 把自我的利害得失放下,才能有通达天地万物的智慧。
- 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菩萨,如此一来,自己就是没有事的健康人。
- 人往往因为没有认清自己,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 人生第一要务是学做人,那就是尽心、尽力、尽责、尽份。
- 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事务,就必须用「理」。
- 与其争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如善自珍惜运用所拥有的。
- 不要管过去、未来,以及所有一切的好坏,最好只管你自己的现在。
- 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就能包容一切,拥有一切。
- 提得起是方法、是着力的开始,放得下是为了再提起;进步便在提起与放下之间,级级上升。
- 不要跟他人比高比低,只要自己尽心尽力。
- 我们的环境从来没有好过,也没有那么坏过,就看自己怎么看待。
- 灾难之后,是往正面思考的契机,人可以由灾难中得到很多教训。
- 只要无所贪求,无所执着,即能保有尊严,他人是奈何不得的。
- 若能珍惜当下每一个因缘,每一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
- 任何事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就有问题、有麻烦。除掉主观的自我得失,就得解脱了。
- 快乐,并不是来自名利的大小多少,而是来自内心的知足少欲。
- 说话算话,用真心讲实话,用好心讲好话,就是立言。
- 虽然身为平常人,责任心要担起来,执着心应放下些。
- 忙时不要觉得无奈,闲时不要觉得无聊,才不致随波逐流,茫茫然不知所以。
- 一帆风顺时,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时,不必灰心丧志。
- 如果心量狭小又贪得无厌,纵然生活富裕,仍然不会快乐幸福。
- 人生要在平淡中求进步,又在艰苦中见其光辉。
- 人生要在安定中求富足,又在锻炼中见其庄严。
- 拥有稳定的情绪,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 心不随境,是禅定的工夫;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
-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他人为成就自己的最佳方法。
-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智能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 南北东西都很好,行住坐卧无非道;心中常抱真惭愧,忏悔报恩品最高。
- 修行人要开诚布公、真诚相待,不存邪念恶念,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
- 当烦恼现前,不要对抗,要用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来消融。
- 踏实的体验生命,就是禅修。
- 拥有身心的健康,才是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 呼吸即是财富,活着就有希望。
- 心里如果「打结」了,最好能向内观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处。
- 被烦恼撞着了,此时最好享受自己呼吸的感觉。
- 心中有阻碍时,眼中的世界皆不平;心中无困扰时,眼前的世界都美好。
- 心不开朗就是苦,心境豁达就能转苦为乐。
- 生灭现象是世间常态,若能洞察生灭现象,便是智者。
- 把心念转过来,命运也就好转过来。
- 智慧并不只是通晓经典,而是要有转化烦恼的巧妙方便。
- 烦恼即菩提,并不是说没有烦恼,而是虽然有烦恼,但是你不以它为烦恼。
- 只要心平气和,生活便能快乐。
- 面对生气,要学会「反观自照」,照一照自己的心念,问一问为什么要生气?
- 操心就有事,放心便无事。
-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
- 要重视善因的培育,不要只期待美果的享受。
- 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无形中增长了。
- 心要如墙壁,虽然不动,确有作用。
- 要做无尘的反射镜,明鉴一切物,不沾一切物。
- 当大家都在盲目地争夺之时,你最好选择另外一条路走。
三
- 为为善恶在一念间,修修福慧于方寸中。
-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小小善愿能救世界。
- 天地有作育大德,我岂无慈悲宏愿。
- 救度众生是提起,不住着相是放下。
- 漫天红尘心勿染,遍地荆棘杖竹行。
- 慈悲必春风化雨,智慧当日光普照。
- 悲善拔苦慈予乐,智火灭罪慧断惑。
- 有大智慧有大愿,无量福德无量寿。
- 若见心中如来藏,三界火宅化红莲。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入慈悲门。
- 道心之中有施无畏。
- 放下万缘时,众生一肩挑。
- 安宁身心灵,安定家与业。
- 南山老松早已衰老,北斗寿星尚甚年轻。
- 神龙潜藏深潭大泽,猛虎高卧危崖险窟。
- 佛法无他,只有壹味,自利利人的解脱味也。
- 常念观音菩萨,心安就有平安。
- 朝山礼拜来修行,祈福消灾愿易成;口唱耳听心恭敬,三步一拜向前行;身心舒畅好感应,业消障除福慧增。
- 一钵乞食千家饭,孤僧杖竹万里游;随缘应化莫拥有,缘毕放身撒两手。
- 放下不等放弃,是为脱困,是为提起;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 遇事正面解读逆向思考,成事确立方向锲而不舍。
- 路遇悬崖峭壁走过去,巧过人间仙境莫逗留。
- 权势财富属社会共享,祸福苦乐乃各人因缘。
- 诱以名利权位不动心,陷于千军万马无所惧。
- 天不错地不错是心错,他有理你有理我没理。
- 莫怨孝子贤孙何其少,但问养育儿女怎么教。
- 学问的领域重在研究,经验的范畴则为实践。
- 漫漫长夜无梦春宵短,茫茫苦海有船彼岸近。
- 倚般若杵碎万千障碍,运福德斧建人间净土。
- 驾行般若船苦海普渡,常登涅盘山心性不动。
- 河山犹在,景物迁移;日月长运,人事全非。
- 天上人间乐与苦,自心造作自身受。
- 青山绿水广长舌,鸟语花香说妙法。
- 教育为千秋大业,贤能乃百代楷模。
- 水深千丈终见底,山高万里海中升。
- 云门日日是好日,行脚步步履芳草。
- 世间本无垢与净,祇缘自起分别心。
- 夕阳西下明天见,旭日东升近黄昏。
- 戏外看戏忘了戏,梦中作梦不知梦。
- 雨露霜雪本无主,风云雷电应时现。
- 危机化为转机时,绝路走出活路人。
- 天堂地狱由心造,成佛作祖心外无。
- 惊觉执迷已近悟,知迷不悟错中错。
- 人生若梦谁都会说,终生作梦怎么不醒。
- 百千计划忙碌一生,万缘放下前程似锦。
- 临渴掘井缓不济急,实时学佛实时解惑。
- 勿因有事而忧,宁为无事而喜。
- 禅法即是心法,万法由心生灭。
- 大梦谁先觉,离梦想颠倒。
- 人上有人,山高水长。
- 走路健康炼身,更可修行炼心,快走驱遣妄情,慢走发慧习定。
- 月缺月圆日,若晦若明时;风雨无月夜,月亮本常明。
- 世俗境:身如玉树临风,心如平湖秋月。
- 修行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悟后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有相无相有无相,真空假空真假空。
- 交友应交直谅多闻,信佛当避怪力乱神,学法幸勿到处摸门,敬僧切忌盲从个人。
- 多福少福当培福,知恩念恩必报恩。
- 慈悲心化解怨敌,智慧心驱除烦恼。
- 恭敬心护持三宝,清净心弘法利生。
- 感恩心体验生活,精进心善用生命。
- 惭愧心增长福德,忏悔心消灭罪障。
- 怀恩报恩恩相续,饮水思源源不绝。
- 坚韧心易度难关,长远心可成大事。
- 你心我心同佛心,知福惜福多培福。
- 涓滴之恩涌泉以馈,一饭之施粉身相报。
- 取水饮水以水饮人,受恩谢恩用恩谢人。
- 解开爱恨情仇心结,学习慈悲喜舍心量。
- 父母之恩重于天地,三宝之德多过恒沙。
- 知恩报恩是饮水思源,恩情纠结会相互伤害。
- 感恩是终生受用的福报,怀恨乃永世纠缠的魔障。
- 若不善用财富利益世人,便像锦衣夜行暗自骄矜。
- 布施是经营财富的价值,种福乃过手财富的原因。
- 家业百年不坠因为积福,富贵不过三代由于自私。
- 随时服务他人,终生幸福;有力不结善缘,后悔莫及。
- 看天播种时,耘草施肥日,丰收感恩月,祈求年年好年。
- 人生所求四大美事为:求福当先种福,培福,惜福;求禄当先广结善缘;求寿当常保健;求喜先应笑面迎人。
- 以惭愧心反观自己,时时觉得于己于人总是努力不足奉献不够。
- 以惭愧心观照本身为人,做人若不自我省察检点邪正,随时有失足之危。
- 用感恩心看待世界事物,做人若不感恩图报以奉献世界,活水便会枯竭。
- 百年相守,相互尊敬感恩,相互学习所长,相互原谅缺失,相互关爱扶持。
- 真诚必有应,精勤万事成。
- 宁以勤勉补笨拙,勿仗聪明而懈怠。
- 严以律己不亏损,宽以待人受益多。
- 守贫望富当勤俭,处乱守安不动心。
- 菜根清香布衣暖,勤劳健康节俭富。
- 及时行乐乃浪漫,随处修善积功德。
- 能中更有能中手,各自努力莫羡人。
- 听诤言未必顺耳,尝苦味的是良药。
- 枯旱祈降及时雨,隆冬愿作送暖人。
- 凤凰好栖富贵宅,白鹤喜落福寿家。
- 心中不存得失想,常作世间无事人。
- 才德兼备是贤良,有能无德害群马。
- 知过即改不为耻,放下屠刀立成佛。
- 警惕富贵不出三代,小心权势令人堕落。
- 自古将相多出寒门,舍己为公天下太平。
- 少些人我是非的执着,多点成人之美的言行。
- 若望常保富贵,培福要紧,富贵多从积福来。
-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 争夺他人饭碗莫如自家耕田,自家无田可耕帮人耕田也好。
- 常吃谦虚恭敬恕忍宽厚的饭,多喝诚实礼让勤劳节俭之汤。
- 一夜致富是暴富,一夕成名乃虚名,暴富暴发富难守,虚名不实名累人。
- 知音难遇正常事,勿因孤独不理人;少烦少恼福德长,多思多虑障碍增。
- 多心防人易遭鬼,知己知彼逢贵人,富贵贫贱皆布施,自利利人利众生。
- 人生在世,当备四得:生得其所,老得其福,病得健康,死得其时,万千幸福在其中矣。
- 富贵未必只三代,贤哲未必生于寒门;富贵当积德,寒门须勤勉。
- 行善没有条件。
- 珍惜生命,为自己加油。
四
- 用平常心面对不平常之事。
- 得理让三分,理直气要柔。
- 察觉自己情绪起伏、不稳定时,要马上回到呼吸。体验呼吸、感觉呼吸,就能渐渐安稳下来。
- 心不安,主要是受到环境或者身体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照顾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便能自在平安。
- 环境是我们的镜子,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让他人不舒服、惊讶,或者不以为然,要马上反省、忏悔、改进。
- 心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与当下所做的事、所处的环境合而为一,就是在净土之中。
- 不管高兴或痛苦,只要是因为他人的评断,而使我们的心受牵动、被影响,就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心,没有做好心灵环保。
- 生气,可能是身体上、观念上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烦恼,不一定代表修养不好。如果能够向内心观照,用智慧来化解烦恼,也就不会自害害人了。
- 任何状况下,都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保持内心的平稳与安定,就是心灵的健康,就是心灵环保。
- 遇到不舒服、不愉快的事要调心,调心是调我们自己的心,不是调别人的心。
- 不论对方是喜欢的人或讨厌的人,不管遇到任何开心或麻烦的事,都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事、对待人,这就是「是非要温柔」。
- 温柔,是以柔和的心、柔顺的态度来对待人、处理事,但并不等于柔弱。
- 自在的人生,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在有挫折的状况下,仍能保持身心平稳,从容以对。
- 如果人人向自然环境求满足,向社会环境求公正,向他人求平等,尽管会有若干程度的效果,但是终究无法真正化解冲突。
- 「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是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心不执着;「放弃」是什么都不相信,完全失去信心和勇气。
- 有信心,有希望,就能有未来。
- 后悔是烦恼,忏悔是修行。
- 担心、忧心没有用,留心、用心却是需要的。
- 把心情放轻松,生病时还是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做该做的事,就能病得很健康。
- 病不一定苦,穷不一定苦,劳动不一定苦,心苦才是真正的苦。
- 把生病当成是一种体验,也就不苦。
- 把不如意的事当成是有意思的体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 心理上准备受挫折,就不怕有挫折。
-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身体难免有病痛,工作难免受阻碍,自然环境难免起灾害;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 这个世界随时可能发生灾难,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和心理准备,就能在灾难发生时,把伤害减到最低。
- 如果观念正确,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就不会怨天尤人。
- 多想两分钟,还有许多活路可走;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
- 只要有一口呼吸在,心念一转,环境就会跟着转变,因为环境是无常的。
- 不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只要内心安稳、冷静面对,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无论忙碌与否,独处或群居,内心经常保持着安定、祥和、清明,就是修禅,便是落实心灵环保。
- 反对、阻挠的声音并不可怕,能够面对、包容,反而是帮助自己成长的一种助力。
- 处理问题要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则容易说错话,让问题更复杂。
- 要和外在环境和谐相处,首先要跟内在的自我和平相处。
- 放松身心、体验身心,才能够与自我和平相处。
- 能够与自我和谐相处,就能够深切地了解自我,包括自我的优点和缺点。
- 不要自以为是,也不必小看自己。
- 不跟自己比,不跟他人比,只知努力于现在,随时准备着未来。
- 通常人都喜欢彰显自己的优点,优点要发挥、要成长,不必夸张。
- 人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缺点,不大愿意去面对或承认;若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缺点就会愈来愈少,问题也会愈来愈小。
- 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了解生存与生命的意义,是肯定自我的开始。
- 肯定自我而对自己的优缺点不执着,不因此骄傲、懊悔,而持续不断地精进努力,便是一种无我的态度。
- 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智慧不同、环境不同、体能不同、背景也不同,不必相提并论;只要脚踏实地,步步稳健,就能走出一条路来。
-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并且坚定不变,则生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将是相乘相加的人生飨宴。
- 自私自利,看起来是保障了自己,其实不然,损人者终将害己。
- 人之所以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 冲突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过度强调自我中心。
- 自我中心原是一种生命的动力,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如果自我中心太强,经常自以为是、贪得无厌、傲慢或自卑,自己是快乐不起来的。
- 超越了自私自利、利害得失的自我中心,就能让心胸开阔、包容心增加,得失心也就减少了。
- 如果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便会把整体社会、全人类的利害得失,当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
- 我们希望自己健康、快乐、平安,也希望他人健康、快乐、平安的这种愿心,其中也有自我中心,但与自私的自我中心不同,乃是利他的菩提心。
-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奉献之中成长,广结善缘。
- 天生我材必有所用,每个人出生时,就已带着责任和价值来到世上。这份「用处」,是对人类历史负责,对全体社会尽责。
- 个人生命虽然渺小,只要发挥所能所长,克尽一己之力,就是扮演了人类历史承先启后的角色。
- 凡事心存感恩,努力当下,把自己当成是承先启后的「输血管」,一方面接受先人的养分,也把自己的养分往下传,就是善尽生命之责。
- 做一天和尚撞一日钟,在什么样的身分、职位和角色,就要尽心尽力、尽责尽分,便是把握当下,就是心灵环保。
- 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所有、所知,利益家人、亲友,乃至一切众生,成为大众所需要的人,便是一个「要人」。
- 人生的苦与乐,往往来自心的体验。若能把人生的苦乐,当成是增长慈悲心和智慧心的过程,就是大自在人。
- 心中不存得失想,便是世间无事人。无事不是没事做、不做事,而是做事、任事之间,心中没有罣碍。
- 只要常以众人的安乐为安乐,以众生的幸福为幸福,必然就是一个平安的人了。
- 人人都可助人,真心的赞美人、鼓励人、安慰人,给人勉励、疏导,就是在帮助人。
- 开花结果是自然现象,开花而不结果也是正常,这就是因缘。
- 因是主观的条件,缘是客观的因素;主观的条件可以掌握,客观的因素则要经营。
- 能有因缘的认知,便能从忧苦烦恼得到解脱。
- 事情的成功与否,虽然不去计较,然而一分努力、一份用心,都是增上缘。
- 因缘需要用心把握,假使因缘尚未成熟,不妨再等等吧!等待加上努力,才能在因缘成熟时好好把握。
- 「知命」与「认命」不同。「认命」是消极的态度,完全放弃生命的作为;「知命」则是认知万事万物有其因缘,该来的总是会来,顺逆皆然。
- 若能知命,便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际遇。
- 任何状况下,对人要尊重,对事要负责,对自己要有智慧。
- 慈悲,是对任何人不仅不去伤害他,还要去帮助他。
- 不论何时何地,不伤害人、不妨碍人,就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 不以自我中心的立场,而以客观甚至超越主观、客观的立场来对待人、处理事,自己犯的错误就会少一些,对人也会慈悲些。
- 天底下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做了错事的人;没有真正恶心的人,只是观念出了差错。
- 慈悲,是以平等、无差别、非对立的态度,来看待一切人。
- 智慧,是在任何状况下,心平气和地把自己归零,处理一切事。
- 问题若能解决,很好!如果不能解决或者留下后遗症,也不必罣碍,只要尽人事,就不必怨天尤人。
- 慈悲待人,是帮助他、宽恕他、包容他、感动他;智慧对事,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 慈悲,是怨亲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智慧,是恰到好处地解决一切问题。
- 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虽然存好心,却做了错事、害了人。
- 慈悲,并不是做烂好人、做乡愿,而是做对人有益有利的事,帮助他人一起提升心灵的质量和情操。
- 人生处世,有人「混世」,有人「恋世」。混世,是浑浑噩噩度日,甚至造成世界的混乱 ;恋世,是对世间依恋不舍,执着与自己相关的一切。
- 人生处世,也有「入世」、「出世」两种态度。入世,是参与世间,救济世界,以助人为己任 ;出世,则是隐遁山林,不问世事,自顾自地修行。
- 菩萨行者,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工作:他们走入社会、关怀社会、救苦救难,却不恋栈世间荣华,不贪求名闻利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者。
- 认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乃意料中事,就不会觉得不自在了。
- 肯定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及时雨」,也有「暴风雨」,便不会过份期待完美了。
- 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快乐吗?真的快乐吗?快乐,并不是来自物质条件的刺激,而是内心真正的安定与平静。
- 与人相处,口不出恶言,就是保护他人,也保护自己。
- 与人互动,给人空间就是给自己空间。
- 做任何事,一定要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己快乐,才能让他人也快乐。
- 人如果只追求快乐,而不愿意负责任,这种快乐并不持久,而往往成为心理上的负担。
- 当我们为他人奉献时,自己就是在成长,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长与成就感交织的喜悦,乃是欣慰的快乐。
- 以厌恶、仇恨心看世界,或让欲望无止尽地增长,都与快乐背道而驰。
- 多一分奉献心,少一点自私自利,就有平安,就会快乐。
- 赚钱不自私,有钱大家赚;大家有钱赚,才是最可靠的财富。
- 财富要取之有道,除了与生俱来的福报,还要加上后天的努力,并且广结人缘。
- 财富有世间财、智慧财和功德财,若能三者兼备,一定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 多做好事,多给人方便,是功德财;观念正确,懂得化解烦恼,是智慧财。
- 世间财固然重要,若能把财富当成是工具,用来布施救济、公益行善,才是真正的大富贵者。
- 幸福人生要有 “三Q”:“IQ” 学习能力、“EQ” 情绪管理能力,以及 “MQ” 道德的质量,后者即帮助人、利益人、关怀人。
- 外在环境愈是不景气,个人愈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多做些有益于人的事。
- 有奉献心的人,就不会担心自己不受照顾;有了愿心,便有心力去照顾人。能够照顾人,也就能够照顾自己。
- 人的一期生命虽然短暂,却要发无限的悲愿心。
- 凡事尽心尽力,随顺因缘,缘熟事成。
- 为了众生所做的一切事情,必能心想事成。
- 行善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抱着一个善念,心就是平安的。
- 最好能够发利人利己的好愿,至少要做到利己而不损人,对他人没有伤害。
- 发愿有其次第,从小处着手,从近愿开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人人可以做到,人人可发的善愿。
- 说好话、做好事,少造恶业,就能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把人类的共业扭转过来。
- 为善要让人知,却不求回报。我们鼓励大家都来做好事,让好事更普及、更多响应、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