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长老说:
人都会有烦恼,当成为习惯后,烦恼的感觉就渐渐不存在了,只会留下烦恼的现象,也就是习气。例如一个视钱如命的人,看到了钱就如饥如渴,一看到钞票就想要占为己有,这种饥渴的感觉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经常有这种饥渴的感觉,看到钱就想拿,而且完全不理会是不是该拿,这时已经变成是一种贪的习气,而不是贪的烦恼,所以习气和烦恼是不太一样的。
烦恼不但会伤害自己,有时也会伤害别人。如果烦恼生起的时候,不表现出来,也许别人不会受伤,却会伤害到自己,让自己很痛苦。例如一个单相思的男孩,心里总是想着喜欢的女孩,但是对方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男孩的内心却在烦恼。他虽然没有伤害到其他的人,却已经伤害到自己。或者说,这个男孩不管对方爱不爱他,总是追着对方不放,把别人烦得痛苦极了,让对方觉得像是一条甩不掉的蛇,这样影响到别人,使别人受到伤害,也是带给别人烦恼。
而习气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自己并不觉得在伤害人,也不觉这是烦恼。例如有一些人,和他一起吃饭时,他会习惯地看看别人的碗里究竟吃些什么,看得别人很不舒服;或是不管别人的感觉,咳嗽的时候不捂嘴巴,甚至对着人一边谈话一边咳。他并不知道这些行为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是无心的,所以不觉烦恼,而他的无心却伤害到人。这种让别人讨厌的无心怪习惯,就是习气。
人所表现出来的习气,有的很可爱,有的却让人讨厌。因此习气是必然的,但还是要注意自己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是什么样的身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否则自己没烦恼,却造成别人的烦恼,那就不好了。
在佛教中,烦恼和习气是不同的。简而言之,烦恼是瞬时的负面情绪,而习气是长期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烦恼
在佛教的理论中,烦恼是指那些令人心烦意乱、使人的心灵不得安宁的负面情绪和念头,如贪、瞋、痴等。它们是导致众生轮回生死的主要原因。
根据佛教教义,烦恼有三大种:贪、瞋、痴,简称三毒。这三种烦恼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贪是对愉悦事物的渴求;瞋是对不愉悦事物的反感;痴是对事物的无知和误解。
除了三毒,还有许多其他的烦恼,如嫉妒、自恋、懒惰等。
习气
佛教所说的习气,是指由于长时间重复某种行为或思考模式而形成的固有的、习惯性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习气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倾向,通常是由过去生中的行为所积累的。这种倾向会在当前生命中自动地、无意识地驱使个体进行某种行为或思考。 某些习气可能导致烦恼,而有些习气可能助于修行。
烦恼与习气的区别
- 性质:烦恼是瞬时的、短暂的、令人不安的情绪和思想,而习气是长时间积累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 影响:烦恼直接导致心灵的不安宁,而习气则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
- 对治:对治烦恼通常需要直接的方法,如禅定、观想等。而对治习气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深入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