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我们在用功夫的过程中,要默默观照当下这一念,有能观照的正念和所用的功夫,把正念与用功方法打成一片,把「能」和「所」统一起来。在初用功夫的时候,「能所」必然存在,就是说,当下这一念有能用的心和所用的方法。《信心铭》把能用的心叫做「能」,把所用的方法叫做「境」。上午讲的一首偈子是讲「能」与「境」,接下来继续讲「能」与「境」。这两者一有都有,一无皆无,在有能有所的时候,如果功夫上路,心念和方法打成一片,能所双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境界,但不能够保持连续性,往往只是一晃而过,妄念总在不停地翻腾。这里所指的妄念不一定都是指负面的东西,真正用功夫时的妄念,包括许多正面的念头也是妄念,它使心不能专一,不是不杂用心,而是杂用心。在杂用心的情况下,既不能得深定,也不能开智慧。要开智慧得深定,必定是在能所双亡的情况下达到。接下来讲「能」与「境」,或者是说「能」与「所」。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这种情况在功夫上来讲,还是比较深层次的,没有实际体验的人很难领会。什么叫「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能」是能观之智,「境」是所观之境,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有「能」必有「所」,有「所」必有「能」,要存在同时存在,要不存在都不存在。不会有「能」没「所」,有「所」无「能」,我们的心念还处在一种二元能所善恶分别的状态之下。「欲知两段,元是一空」,要使「能」和「所」这种二元的观念,归于空性、空理、寂灭的状态,那就必须达到能所双亡。能所双亡了,就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与连续,空性才能显现,这就是「能」空「所」也空,能所两亡,恢复到心的原态,恢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心的原态是一无所有,事物的原态是清清净净,之所以不清净,就是因为有妄念,就是因为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执著,所以才不平等。

六祖大师提倡「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原意,是指从一行一坐而得三昧,故名一行三昧。六祖大师指从专精不二的情况下得三昧,故名一行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就是法界一相无差别,什么能所、是非、善恶,都在一相无相当中扫除尽净。六祖大师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从两方面得名,一相三昧就是我们的见地问题,一行三昧就是我们的功夫问题,由一相平等而达到一行不二,这就是见地与功夫的高度统一。学习禅宗,修行禅宗,要把理路弄清楚,所谓藉教悟宗,修行有经典的依据,有经典的正法眼藏作指导,修行就不会走到误区,用功夫就有针对性,不至于盲修瞎炼,三祖大师的《信心铭》就是这样一篇指导修行的法本。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能所双亡,能所双空,「一空同两」,这一空就把能所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含万象」,万象森罗都为一法之所印,万象森罗都在空性当中包含。空性是一个普遍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缘起而性空,不过千万不要误会,「空」不是毁掉任何东西,不是破坏任何东西,「空」是空掉我们的执著,空掉我们内心世界种种差别的念头,说到底,「空」就是空我们的妄想。外在的事物用不着空,因为外在事物本来就无名无相,之所以叫张三李四,都是个人主观意识随意安立。如果我们把这个随意安立的名相当为实有,那就错了。「空」就是把那个假名安立的名相空掉,不要在名相上妄加分别,所以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咎者,错误或是毛病。大家都没有错,万事万物都没有错,只有自己错了,自己是众生见烦恼见,不是佛见法见。要是佛见法见,外在的一切事物都转变了,都是平等无障碍的。佛眼观世间,世间是非常美丽,非常庄严。众生也能观世界,只是把自己的利益和外在的一切联系起来,所以看到一切都不顺眼,想要的要不到,想玩的玩不成,想睡睡不了。「空」就是要空掉那些不能随缘的东西,空掉那些分别妄想,真正障碍我们修道的,就是那些胡思乱想。不仅是「一空同两」,而且一空一切空,万象在其中,所以说「齐含万象」,万象都在空性中,万象的本质都是空。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在一相无相当中,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都没了。「不见精粗」是指万事万物,在空性当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所谓「一相三昧」,既没有精粗之别,哪里还有人情世故上的偏党。「偏」者,就是不全面,偏心眼,「党」的古义是指某个小圈子,所谓党同伐异,不是现代政党的「党」字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偏党,就是在人事上不能有偏心眼,不能党同伐异,不能采取不平等的心态,也就是说,达到了一空一切空境界的人,见到万事万物没有精粗之别,见到所有的人不会起偏党之心。一相平等无差别,这就是空性在指导我们实践的时候,产生的那种大智慧、大慈悲和大愿力。所谓大者,没有局限,所谓大者,平等不二。整个《信心铭》就是讲不二法门,就是要用不二法门来指导我们见真理、见空性、见至道。《信心铭》越读越有味,建议大家在禅七结束以后,能找到原文好好阅读,特别是佛学院的每个同学都要背会,并且看看注解,好好地领会禅宗修行的正法眼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