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今天讲《信心铭》的第二段。《信心铭》通篇就是讲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这一念心有真有妄。我们要信什么呢?信我们这颗心,能上天入地,能成佛能下地狱;信这颗心有真的一面,有妄的一面。这颗心就是真妄和合,就是《起信论》所讲一心生二门。二门者,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就是讲我们的本体绝对的真实,真者不伪,如者不动。有真有妄,去妄存真,复归真如,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和过程。此真如门和生灭门都是由一念心所显示、所开发、所施设,并不是有两个东西,不过是就其作用而言一分为二,使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能返妄归真,舍迷归悟。

信心,要信这颗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当下就是。从这颗心上所显示的心真如门,就是所谓的至道。要到达这个至极之道也不难,唯一的障碍就是我们内心的拣择。拣择,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挑肥拣瘦,这种心的妄执就是迷惑的根本。因此第二段开始讲修行的障碍,我们之所以不能见到至道,达到至道,体证至道,安住至道,就是因为内心有种种的对立意识,障碍了我们复归本元的道路。第二段说到: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要使至道呈现在眼前,呈现在当下这一念的精神状况下,呈现在起心动念之间。如果至道现前了,起心动念就会如如不动,起而不起,动而不动,完全是进入到不二法门。所以,《信心铭》到最后归结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通篇是以不二法门来统摄修行的全过程。

要使至道现前,就不要存有顺逆之心,「顺逆」二字是由前面的憎爱而来。爱顺的环境,爱与我有缘、有情感、有共同语言的人;憎逆的环境,憎那些意见不合的人,想法不同的人……诸如此类。正是这些分别之心,设置了顺逆障碍,顺逆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计度而已,并不是真正有什么顺逆环境,都是由我们内心的执著和分别引起,环境并无好无坏无善无恶,种种的分别与对立,完全由我们情识的设置和计度所引起。正因为我们内心有这么多的分别障碍,所以至道无法现前,要它现前,就要把顺逆之心去掉,把憎爱之心去掉。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违,就是逆的环境,顺,就是顺的环境,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存在我们内心世界,表现为心病。比如,我们坐在禅堂里,形式上人是在禅堂,但我们的内心世界,这颗心是不是安住当下,是不是与身体保持着一致呢?我想应该有问号。即使我们的心与身体同时都在禅堂,但内心的分别执著是否停止呢?也要打许多的问号。因为身体静下来了,内心世界不一定静下来,内心世界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心猿意马在静下来的时候,闹得更欢腾,稍有点坐禅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状况。所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疾病。

为什么叫疾病呢?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虽然只举出违顺二字,实际上是将所有的二元对立意识和情绪都包括在内。只要有对立面,只要有妄想分别,这些都是心病,都是不健康的精神状态。要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健康起来,就要淡化排除所有的对立情绪,如同憎爱、违顺、是非、好坏、圣凡、迷悟等,凡是对立的东西都是心病。没有对立的情绪,我们内心世界就真正太平无事。用什么东西来排除对立情绪呢?还是《信心铭》所说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从认识我们这颗心的两面性,相信我们能够将这颗心上面所染污的种种尘垢排除干净,洗涤干净,显示出我们真心的无量功德。在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去制止妄念,不要刻意地去排除内心的障碍,只要能够在方法上用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能觉照,时时保持内心世界这盏灯不要熄灭,久而久之,自然光明朗照。只要我们方法纯熟,妄念就能逐渐止息,一切的对立情绪就会慢慢地淡化消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只要好好用功就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内心世界的种种障碍。

我们的心念不可能不起不灭,所谓念念生灭,起了念头,不要去责怪它,不要去追究它,只要不继续跟着念头跑就可以了。起念打妄想,是一种用功过程中的毛病,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不要跟着它跑,是唯一的方法。所谓「瞥起是病,不续是药」。瞥然起一念,是用功当中的障碍和毛病,不继续起同样的念头—不是说不起念头,它还是会起,只是让每一个念头都孤立起来,这就是治疗用功过程中精神疾病的灵丹妙药。瞥然生起一念,不要想什么办法,置之不理就行了。再起一个念头,仍然是置之不理。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会集中在方法上,杂念就会少了。所谓用功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所修的法门,只要方法对头,修任何一法都有开悟的机会,因为对治的都是一个东西,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精神疾病和妄想分别,如违顺相争、是非相斗、人我纷争等等,都是内心的一种疾病,统称为心病。心病还将心药医,这个药刚才讲到,对治妄想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诸魔逼上心来,不理自退。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什么是玄旨呢?就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至道,达到这个至道的法门就是玄旨。如果我们把心病与方法都用到了极至,最后就是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极乐与娑婆不二,一切都统归到不二法门,那就是万事大吉。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玄妙的宗旨,即使我们在坐禅的时候,出现了种种安静的状态,甚至得到禅定,那也枉然。因为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只要用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人人都可以获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但它是有漏的禅定,不是无漏的禅定,它是二,不是不二。如果不识不二的玄旨,不知这个无漏的法门,即便得到心念的清静无为,也不过是世间的禅定而已,也不究竟,也是徒劳辛苦。所谓「不识玄旨」,不了解、不懂得不二法门这种玄妙的宗旨,念头再清静,还在生死中,所以叫「徒劳念静」。

《信心铭》告诉我们这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从超越对立情识入手,进入到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的不二法门,我们就可以了生脱死,就可以在娑婆世界垂手尘寰普度众生。我们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要为了众生,所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心,就是大觉的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就是四弘誓愿的心。四弘誓愿是以大悲为根本,菩提心也是以大悲为根本,在什么地方起大悲心呢?要在一切苦难的众生身上起大悲心,抛弃了众生的苦难,只想到自己的清净和安乐,只想到自己能深入禅定,享受那种世间所有快乐都无法比拟的禅悦法喜,耽著那种安静的精神状态,「不识玄旨」也是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