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在讲解的时候,虽然将《信心铭》强行地分成几段,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基本上每四句就是一个修行的境界,每四句就提高一个层面,它从表现明显的烦恼开始,逐步地深入剖析内心世界的种种差别,深入剖析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知见上和功夫上的问题,层层深入,层层剖析,都是以不二法门为一个宗旨,到了最后就是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作为总结。这篇古老的指导修行的文献非常珍贵,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其中的要义,按照三祖大师的指导,排除内心的对立情绪,不管是按照其中哪一个层面,都可以在修行中得到最究竟的答案。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所谓二见,就是有见无见、常见断见、圣见凡见等一切的凡情圣解,只要是用憎爱之心和取舍之心去对待,那都是「二」。这个「二」是有对立面的东西,它总是随生随灭,念念不住。我们对待这种波涛万顷的心态,不住的心态,总是随着妄想往下追寻,起了是非之心,起了分别执著。「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灵明觉照的这颗心,就在是非当中,就在随着是非之见的追逐当中打失掉觉照而「纷然失心」。在这千头万绪的妄想当中,那颗灵明朗照的心就被妄见所蒙蔽,但只是被蒙蔽而已,并没有真正失掉。本来是灵明朗照非古非今,不续前,不引后,照体独立,但只要你认准了某一点,你就被那一点给蒙蔽了,这颗心就不是独立的,就会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本来这个不二的东西「非去来今」,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也不是现在。念念不住,念念独立,因为逐妄,导致心的光明及圆同太虚的当下一念,被妄见所蒙蔽。「才有是非」,只要你才起了是非之念,心灵明朗照的功夫就不起作用,就走到了误区。
「二」是什么,「二」由「一」有,有「二」是因为有「一」,有「一」所以才有「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对。立的东西呢?「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守了「一」就有「二」,守住「一」,它本身就是「二」。所谓「守」就是一种凝固停滞的状态,不是念念无住,我们的心念总想要抓住一个东西,这在唯识学上叫做「缘」。心有所缘,心要缘境,有能有所,心在缘境的时候,心就被蒙蔽了。把心孤立起来,只有当下这一念,无前无后,连这一念也是不住的,它随时不住又随时起作用。如果让这一念凝固不动,那就不是法轮,法轮是常转的。我们的心也是一个法轮(注意不是法轮功的法轮),法轮是佛的无上言教,是佛的正法眼藏。轮有摧毁义和转动义,轮能无住,境来即照,境去无影,不留痕迹。我们当下这颗心起了念头就留了痕迹,那就是烦恼。这颗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同一面没有一点尘埃的大圆宝镜,万法当前万法齐彰,齐彰而不留痕迹。我们的心就要像这样,才是一个光明朗照的境界。因此《信心铭》述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这两句话对我们参禅用功夫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这就是修行的一个口诀,一个证验。「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不是指一颗心,是指任何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谓「一心不生」者,就是我们这颗心不要住在某一点上,对境心不起,连不起的念头也没有,它完全是一种任运觉照,任运扫除一切障碍而不起心动念,功夫做到炉火纯青,到那个时候,才叫做「一心不生」,就是一念不生。这个时候,万事万物对我们都不会有干扰,自然就是「万法无咎」。无咎者,一切东西都是圆满实相,都没有毛病,都没有缺陷,都没有是非。有毛病的不是一切法,有毛病的是我们的心。我们心上有种种毛病,所谓「违顺相争,是谓心病」,只要把心病治好了,万事万物都是天下太平,没有任何缺陷,即所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我们有没有病呢?实际上等你真正地归家稳坐了,到那一刻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看看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心路历程,你才恍然大悟,我原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没有什么毛病。如果我们真有病的话,你不可能把这个病排除掉。因为病只是暂时的,只是随着因缘生灭之法随起随灭,随生随灭,随起随现,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既非常亦非断。是常的去不掉,是断的续不起来,所以它是非常非断非有非无,只要翻过身来,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没有病了也没有法了,这个「法」就是万法的「法」,这个「咎」就是我们内心的毛病。明白过来了,内心的病没了,外在的法也没有,所谓「人空法也空,内空外也空」,到这个时候「不生不心」,无论能生所生,没有能生之念,也没有所生之心。我们在用功夫的时候,总是有「能」有「所」,正念是「能」,妄念是「所」,以正念来克服妄念代替妄念,这就是有能有所。功夫做到家了,不起心动念去做功夫的时候,能所心灭。无能无所就是一真法界,连一真法界也不要执著,执著了那就错了。所以说「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就是能对治的心,「能」随境灭,因为所对治的分别执著妄念没有了,能对治的心也就没有了。「境逐能沉」,「境」灭了,「能」消失了,「沉」者沉下去,消失了。这时就叫做无功用行,功夫在做,却不是有心去做,也不是无心去做。
这个时候,只有深入到那个层面的人,只有深入那个微妙的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够体会一二。我们仅仅只是从知识层面去了解,就不免隔靴搔痒,搔不到痒处,隔着靴子挠痒痒,靴子挠破了也止不住痒。这就是知识与经验的差别,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我们学习佛法,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要用功夫,得到修行的真实体验。有了修行的经验,才能真正地对治我们念念生灭的烦恼情识。
希望我们通过学习《信心铭》,得到一个证验,随时可以用这个证验来检查我们的心态,使我们在修行的路上,少起分别,少走弯路,「一心不生,万法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