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今天这一段,主要就是指明,一旦与道合而为一,一旦心契于道,我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状况就会有一种超越式的变化和提升。心契于道的状态就是平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是以平等作为最本质的内涵。平等是指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自觉性,无分别的自觉性。《信心铭》对此讲道: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这是讲我们当下这一念,与道、与真如、与一真法界契合无间的那种状况。「契」者,契合;「心」不是妄心,而是指真心。「契心平等」的状态就是「所作俱息」,当下这一念心,无所作为,犹如明镜,一切的境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起分别。在这种平等的境界之下,「所作俱息」的状态之中,「狐疑尽净」,对于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自心与佛无二无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样的一些境界,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怀疑,这一切都本自具足,都是自家宝藏。完全正信,使心与性、性与心、心与佛之间的一切障碍扫除尽净,以智慧的狂飙吹散了心头的一切乌云,我们的方寸之地就犹如万里晴空一样,出现了奇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从此以后,一切的障碍都消失了,心的功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发挥,正所谓「正信调直」。

「调」者,协调;「直」者,无曲无委。一切都是本真的,一切都是天然的。既说正信,当然就有邪信。正信者,信自心是佛,心外无佛;邪信者,信心外有佛,这样一来,我们的天然佛性就会被埋没,信佛在心外,向外求佛,自己内心就产生了障碍。能正信,认识到佛在心中,到最后内外无别,佛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佛在一切处,也不在一切处,到这个时候,一切都是对的,超越了邪和正。只要我们把这颗心对立的情绪彻底地转变过来,心的力量和功能就会得到彻底地发挥。到这个时候: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心中一法不留,在思维当中,一切都是当下的,没有可以记忆的事情,所以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讲到,在「契心平等」的时候,「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这就是那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最高境界。关于「无可记忆」,有很多的公案,唐末五代有位守安禅师写了一首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用功到了这样的境界,凝然不动,万虑俱息,还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呢?心不用凝而自凝,妄想不用除而自除,一切的功德不用求而自得。因为没有障碍了,十方打通了,古今三世打通了,一个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不可以落实呢?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一切不需要记忆,一切都是现现成成,一切都在当下。这个时候的功夫就叫: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心地的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所以是虚,心地有如秋天的月亮,光明自在、清凉无限。所谓「虚明自照」,是对扫清障碍后的思想状态的一种勉强描述,实际上到达了这种境界,也非「虚明」二字可以形容万一的。妄不待除而自除,心不待显而自显,一切任运自然,「不劳心力」,不是有心用,也不是无心用,不是要用,也不是不要用,一切纯属自然,不用起心动念,「虚明自照」。这是一种高度保持连续性的精神觉照,这种觉照任运而起,也可说是随念而起,随念而起的不是妄想,是那种高度的大智慧、大光明,它是绵绵密密的,是普遍的,是圆满的,不是间歇性的,所以「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这种境界: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力可以达到,也不是我们用知识用语言可以去描绘,更不是以情为特征的识所能窥测于万一的,故名「非思量处,识情难测」。圆满的智慧是无限量的,情识是有限量的,以有限量的情识要去窥测无限量的智慧,永远都是望尘莫及的。功夫到了这个地步,修行到了这个地步,觉悟到了这个程度,一切都无可无不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此时就是一个无心道人,此时就是一个大解脱者,此时就是一个大觉悟者,此时就是一个苦厄度尽、随缘自在而兴慈运悲的菩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