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信心铭》从「真如法界,无他无自」开始,完全进入到那种圣人自证的无限状态,这种状态超越了一切有限进入到无限,超越了一切的对立,超越了一切的「二」进入到「不二」。在这种精神自证状态下,所有的对立面都统一了,「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这种状态就在这相对的世界里,它是一种超越性的世界,只有在证入无限的状态下才会出现的精神境界。前面从时间、空间和大小三个方面,讲了有限世界和无限世界、相对与绝对之间的状态,下面讲「有无」和「一多」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有」是因为「无」才会有「有」,「无」也是因为有「有」才有「无」,都是相对的。这个相对的世界就是一个有限的世界,有限的就是有障碍,无限的就是无障碍,无限者就圆融无碍。事物在本性之间是圆融无碍,从形体上看各有各的相状,各有各的自性,但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我们进入到自证状态的时候,如果还突破不了「有」与「无」之间的障碍,那就不能停留在「有」与「无」这种相对的世界,所谓「必不须守」,守者停留,不要停滞在这个状态,还要百尺竿头勇敢地再跨出一步,那就到了完全超越了相对的那种境界。人类有没有可能进入这种境界呢?昨天讲到只有少数人能进入这种境界,如果多数人都能走入,这个世界就没有纷争了,就真正成为和谐的世界,和平的世界,光明的世界。事实上,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是有非,总是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下,彼此纷争的状态下。有对立有竞争,这是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一个事实,这种事实也是「法尔如是」。人们可以从精神上去超越它,但要想从现象上改变这种状态,那只能是徒劳的。

因为这个世界的生存本来如此。 《信心铭》是讲「至道」,不是讲世间的万事万物,是讲形而上的,不是讲形而下,是讲我们主观认识的超越。只要在这个相互对立的世界里,人生就有种种的痛苦,要超越这个痛苦,不是从形式上去砸烂和毁灭这个世界,而是要从精神上超越它,改变你自己的看法,改变你自己的活法,改变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参禅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种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了第三种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在你精神没有超越的时候,看见山看见水都会有烦恼,所以要想办法,见到一切对立事物的时候,不要生烦恼,在利害关系面前能超越和超脱。所以要用功参禅,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到这地步还不行,只能出世,不能入世,既然不能入世,学禅又有什么用呢?只能你一个人欣赏受用而已,不能发挥作用,还得从出世回到世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到那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你的精神超越了,见到这个相对的世界也没有痛苦了,处处可以高著眼,处处可以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才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们生活在这个相对的世界里,如何来超越它?我们生活在这个有限的世界里,如何来超越它?这是我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认识上的问题,把认识上的错误即所谓迷惑烦恼的这些东西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就改变了,这个世界无非是大小长短方圆有无,真正到了这个无限的世界,这些东西都消失了,所以「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一即一切」,这就是一多之间的关系,一与多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对的。你十我一,你多我少,这是一个相对的世界,要改变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只有从认识上去改,不去比较,不生起这个疑惑,不生起这个执著,不生起这个分别,那就万事大吉。你一比较就会烦烦恼恼,这仅仅是从现象上来说。若从事物的本质来讲,「一」是缘起法,「多」还是缘起法,「一」是性空,「多」还是性空,在缘起性空这个究竟的认识上,本质是一致的,多中含一,一中含多,圆融无碍。能够达到圆融无碍的时候「何虑不毕」,一切的烦恼思虑到了这个地方都成了究竟涅槃。《信心铭》对此归结为: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与心不二,心与信不二,因为有二就有障碍,到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这个状态下,那时的境界是: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到了这种状态就非言思所及,「言语道断」,想说却无法表示,你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是那件事,这是要用生命去体证。这件事如果能说得出来,会说的人多得很,会说的人烦恼反而比谁都多,因为说的只是知识,而不是体验。言语在这里不起作用,言思所不及,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所能局限,故名「非去来今」。超越古今,超越言思,超越对立,超越一切有限,圆融无碍,无碍圆融。这个时候游戏神通,这个时候逍遥自在,这个时候就是观自在菩萨,就是大智文殊菩萨,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阿弥陀佛。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在超越了一切对立的时候,才可能有大智大慧大慈大悲,才有可能去实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个最高的人生目标。

《信心铭》一共146句,584个字,都是祖师从大智慧、大慈悲当中流露出来的一片婆心,一片悲心。我们千载之后还能够听闻到这样的无上正法,还能够体会到祖师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超越对立,进入无限的自证状态,我们千载之后还能分享到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其因缘是难遭难遇,其利益是无法形容。

既然言语道断,还能讲什么呢?所以赵州禅赵州关,最后就是一个「无」字,连一个「无」字也是多余。无可表述,无可奈何,就用一个「无」字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