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我们静静地坐下来,也可想象守安禅师写的那首诗的境界,诗中讲「南台静坐一炉香」,我们就是「禅堂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在打七期间就是终日,一天到晚坐在禅堂凝然不动,一切的妄想杂念都无所记忆,都消失了,凝然了,就是「终日凝然万虑亡」。「亡」字按诗词的要求读平声,在这里读第二声。「不是息心除妄想」,不是有心有意去止息念头,去消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既然是终日凝然,万虑皆亡,就没有什么可以计较。所谓「商量」者就是计较,就是思考打妄想。「凝然」就是心与功夫打成一片了,谁是能,谁是所,什么是心,什么是方法,已经凝成一体不可分割,那就妄念不起,一念不生。
前面讲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虚明者即是前面讲过的「圆同太虚」,看当下这一念是不是虚明,是虚而明,不是虚而什么都没有。只虚不明是不对,只明不虚也不对,一定是虚而明才有体有用,才不只是枯定。虚而明,就是定慧等持;虚而明,就是止观双运;虚而明,就是智悲具足。虚者智,明者悲;虚者体,明者用。要深刻地去领会,对照自己的精神状态。「虚明自照」,这个自照就是一盏智慧的灯历历孤明,就是平常说的照体独立,所谓「一念不生,照体独立」,不续前,不引后,才能独立。不续前,就是不想过去;不引后,就是不想未来。让当下这一念孤立起来,念念孤立所以「虚明自照」。在「虚明自照」的状态下,无所用心就「不劳心力」,不是有心去用,也不是无心去用,它完全是一种任运自然的状态,也可以用炉火纯青的状态去形容。即使如此描述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搔不到实处,只有进入到那种境界,才能有真实的感受,才会产生那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在这个地方,「非思量处,识情难测」。《信心铭》对此境界接着讲道: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要与真如法界成为一体,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平等不二的智慧。开篇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此处则说进入这个门槛,进入这个堂奥,唯一的要求和条件就是「不二」。不二者是一种中道观,中道观是佛家的大智慧,不前不后,不左不右,无是无非,平等不二,所谓契心平等。「契心平等」,就是那种状态。这主要是针对修行的人,讲如何与真如法界相应,「要急相应」,要想马上与真如法界相应,「唯言不二」,唯一的要求是要有不二的智慧。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进入体认真如法界的人,一定是一个智者,具备智者的素质,才能与真如法界形成一个整体,才能进入真如法界这种无上的宝殿。真如法界不二法门不选择任何人,任何人皆可进入,进入的大门永远敞开,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只要是一个智者,就具备了进入真如法界的条件。不仅十方智者,十方三世的一切智者皆以进入真如法界为究竟。真如法界就是无上大涅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者不是天然而有,不是自然而有,从《信心铭》的思想体系来看,在突破超越一切对立意识以后,才能够成为一个智者。从一开篇所说的「唯嫌拣择」开始,一路上经过了各种阶段的淘汰和锻炼,最终达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这样的精神境界,才可以进入到真如法界。
全篇《信心铭》由一根血脉贯通下来,每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见地。初做功夫的时候,有破有立,功夫达到一定的程度,破立同时,能所不二。到达能所不二的时候,所谓「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了,才能够做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才能达到思量所不及、情识所难测的真如法界。
这种修行的境界,开悟的境界,涅槃自在的境界,并不在天边,就在当下,当下能进入,就一入永入。我们一定要按照祖师所开示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要求,修行的境界,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它,一步一步地与这种境界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无自无他、无他无自的圆满的心态。
我们不妨静静地体认一下「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真如法界,无他无自」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只有自己去体认,自己去投入,自己亲自去经历,才知道祖师的苦口婆心,一句一句,一路指引过来,到最后皆入此中,十方智者皆入此中,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也能够进入真如法界这个普光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