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唐诗中没有提到陈子昂,这是一位被称为「唐诗诗祖^1^」的人物。

木心也说:

陈子昂呢,是唱唐代文学宣叙调的男高音、领唱者。^2^

我对他的了解实际并不多,只知道他曾任右拾遗,主张诗要有魏晋风骨,风雅比兴。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首《登幽州台歌》,非常有《楚辞》的感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抒发登台的感慨。风格明朗刚健,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难怪成为了千古名篇。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初次看到题目就觉得有意思,都已经在荆门了,怎么还望楚呢?到底是我当初年幼无知,没有领会「度」的妙义。诗人已在首联交代了,已经远远的离开了巫峡,开始一次又一次的瞻顾哪里是章台。

巫峡是长江三峡中之一,先秦时这里是楚国和巴国的分界线。章台,就是章华台,位于楚国腹地的一座宫殿。陈子昂肯定是没有卫星定位的,在船上的他只知道过了巫峡,到没到楚国的核心地带呢,还不知道。只知道朝着那个方向去,所以要瞻顾,也就是向前看,向后看。

首联里的「遥遥」讲了时间很长,空间很远。「望望」则完全在讲诗人当时心情的迫切。据说,这是诗人初次出川应试之作,那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急切了。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时人们出川多走水路,到了宜昌、潜江一带才换走陆路。几百年后的三苏去开封应试,也是走的水路。

这便是「度」字的妙义,度过,渡过。

颔联就开始讲诗人瞻顾到了什么。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水经注》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之中,山峦相连,峡中云水之气,如烟如雾。过四陵峡,出南津关,度荆门山,烟寒雾霁,天宽地阔,别具一番情趣。

好,烟雾散了,能看清了,看到了什么呢?颈联就开始具体地状写楚地景色,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

因此诗人要在尾联兴奋地、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春秋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人;曾在《凤兮歌》中,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讽刺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

好嘛,应试的途中,自比楚狂人拒绝与孔子交谈。虽然那时还没有把四书五经作为科举用书,但依然是儒学为尊。一个要去考试的读书人,这语气实在有些狂妄了。

要知道,李世民在贞观二年就封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又追封为「宣父」,这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可陈子昂就不在乎,或者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足见其傲世傲骨的激昂。

Reference

  1. 方回《瀛奎律髓》
  2. 木心《文学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