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科的名称 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 1750 年首次提出。

1750 年出版的著作 Aesthetica,主张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对待,而非过往所指的官能感觉(Sensation)。在此之前,美学一直意味着「感觉」,而鲍姆加登把它解释为美的品味或「感觉」。通过这样做,鲍姆加登赋予了这个词不同的意义,因此发明了现代意义。

自古希腊时代起,这个词已经被用来表示从五个感官之一或多个感官中接受刺激的能力。在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中,定义了品味,广义上理解为根据感官而不是智力来判断的能力。鲍姆加登认为这样的品味判断基于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对于鲍姆加登来说,美学科学将从个人「品味」中推导出艺术或自然美的规则或原则。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批判力批判》中评论鲍氏独立于客观法则而有的美感,应加入主观的美感经验。

虽然美学学科名称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无论在东方和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西方美学

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讨论过美学问题,而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学者们把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

  • 希腊罗马美学
  •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
  • 17-18 世纪美学
  • 德国古典美学
  •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
  • 20 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西方美学在 2500 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美学家以及从美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最值得重视的美学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维柯、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克罗齐、胡塞尔、海德格尔、茵加登、杜夫海纳、福柯、伽达默尔等。当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还有很多与美学相邻的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等等学科的思想家,他们也对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典美学

尽管美学学科的名称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与西方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上,审美意识的发轫很早。如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至少从老子就开始有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道家美学

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美学的传统,提出了一种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境界,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对美感特点的深刻认识。

儒家美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突出了「兴」这个范畴,提出了「诗可以兴」的命题,「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还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外,在儒家美学中,《易传》突出了「象」这个范畴,成为中国美学的意象说产生的重要环节。在书中相继提出了「生生之谓易」、「易者象也」登命题,提出了儒家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

魏晋之后至宋元时期,禅宗开始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菩提本无物,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认为,「心」的作用就是念念不住,它没有实体,所以是「无心」、「无念」。这个「心」只有通过在此心上显现的世界万物而显现自己。反过来,世界万物在这个自由活泼的心灵上刹那间显现的样子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如此,禅宗就将现象世界从空寂状态中解救出来,恢复了现象世界的生动活泼、万紫千红的本来面目,即「心物不二」。禅宗这种刹那真实的理论启示人们去体验审美的世界。审美世界就是在人的瞬间直觉中生成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是显现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的真实世界。

意象美学

明清时期,王夫之提出以「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使得中国古典美学达到高峰。王夫之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深刻的美学命题,至今对我们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