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时间知识体系。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相隔 15 天,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节」和「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节气。每个月都有一个「节」和一个「气」。其中,「节」主要反映了季节的开始,而「气」则表示季节中期的气候特征。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标志着四季的开始,而小寒、大寒、雨水、谷雨等「气」则反映了季节中期的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一体系不仅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还与民俗活动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2006 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制度源自三百多年前的《时宪历》,即从 1645 年起沿用至今。这个制度是基于太阳黄经度数来确定的,每个节气代表太阳黄经 15 度的一个等分点。这种划分方式使得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相对固定,每年的前后不会相差超过 1-2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