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的一种,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而地支则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
这两者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一个循环周期,称为一甲子或花甲之年。
天干地支不仅用于纪年,还广泛应用于纪月、纪日和纪时。例如,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小时。此外,天干地支还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结合,形成了复杂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的哲学、医学、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据传说,黄帝时代有一位大臣创立了干支纪时法,但具体由谁最先创立,现在还没有确切证实。干支纪时法的使用,使得古人能够更加精确地记录时间,并在农业、天文观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上,干支纪年和纪日的使用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干支纪年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此外,干支还被用于表示月份和时辰,后来人们根据年干和日干来确定月干和时干,形成了所谓的「八字」(即年月日时的干支表示法),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天干对应的方位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赓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地支类象
一年中有十二节和十二气,合成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地支与月份、节气的对应表:
月份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冬月 | 腊月 |
---|---|---|---|---|---|---|---|---|---|---|---|---|
月令 | 寅木 | 卯木 | 辰土 | 巳火 | 午火 | 未土 | 申金 | 酉金 | 戌土 | 亥水 | 子水 | 丑土 |
地支 | 寅虎 | 卯兔 | 辰龙 | 巳蛇 | 午马 | 未羊 | 申猴 | 酉鸡 | 戌狗 | 亥猪 | 子鼠 | 丑牛 |
节 | 立春 | 惊蛰 | 清明 | 立夏 | 芒种 | 小暑 | 立秋 | 白露 | 寒露 | 立冬 | 大雪 | 小寒 |
气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小满 | 夏至 | 大暑 | 处暑 | 秋分 | 霜降 | 小雪 | 冬至 | 大寒 |
地支方位
寅卯辰三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三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三会西方金局。
亥子丑三会北方水局。
地支生克
地支对应五行,互相之间有生、克、冲、合、刑、害等关系。
地支相生:亥子水生寅卯木,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
地支相克: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
地支相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地支相合:子丑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
地支三合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