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心理学领域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开始进行关于冥想的研究,并配合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对冥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全球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冥想作为一个商业概念开始通过互联网领域走进消费市场被大众熟知,又因为其在瑜伽、禅修中均有应用,和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在内的诸多加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追捧。
实际上,目前在心理学界对于冥想究竟是什么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基本分为三个研究方向:认知角度,行为角度,心理体验角度。
一部分研究人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冥想是通过身心的自我调节,建立一种特殊的注意机制,最终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的一系列练习」。这部分的研究者指出,「冥想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和注意调节训练,有提高个体幸福感和情绪平衡等作用」。
认知角度的研究论文,可以参见:
- Cahn, B. R., & Polich, J. (2006). Meditation States and Traits: EEG, ERP,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2), 180–211.
- Lutz, A., Slagter, H. A., Dunne, J. D., & Davidson, R. J. (2008).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4), 163–169.
另一些研究人员是从行为角度来研究冥想,指出其是「包括身体放松,呼吸调节,注意聚焦三个阶段的综合过程」,核心本质在于「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于个体内心的某种体验」。
行为角度的研究论文,可以参见:
- Shapiro, S. L., Carlson, L. E., Astin, J. A., & Freedman, B. (2006).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2 (3), 373–386.
心理体验角度的研究人员强调冥想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练习,让个体获得宁静、明晰和专注,从整体上产生一种心理幸福感」。
心理体验角度的研究论文,可以参见:
- Walsh, R., & Shapiro, S. L. (2006). The meeting of meditative discipline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A mutually enriching dialogu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 22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