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除了对人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与社交媒体的变与不变无关。
世界银行和上述的那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一样,一直也在关注着社交媒体,只不过世界银行更多的侧重于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社交媒体可以大规模改变社会规范和行为。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由印度人口基金会设计、通过「脸书信使」频道开展的一项「低接触」社交媒体宣传有效地推广了在线信息搜寻行为,重塑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性别观。
世界银行正同印度 Quilt.AI 公司合作开展一项宣传活动则认为,社交媒体可提供有助极其细致地识别潜在受益人或受众的专项能力。这使得社交媒体宣传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背景各异的人群,获得动力并取得效果。
世界银行的研究者们还认为:
- 鉴于社交媒体的设计初衷为「社交」,所以社交媒体需依托人们认定的社区。这提升了人们对同为社区成员的信使所发信息的信任度,也有助于实施更广泛、更完善的传播机制 (换言之,人们更能接受其亲朋好友分享的信息)。
- 社交媒体宣传能够促进发展相关应用程序的下载和持续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对线下干预措施起到了补充作用。
其实,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会认为社交媒体可以大规模改变社会规范和行为,并不意外。
随着博客、播客、微博客等「自媒体」形式的出现,网⺠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现、接触信息的机会以及相互交流的便利,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单向关系已经被打破 。
如今的社交性媒体将虚拟的网络社会变成为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网络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互联网的一大优点就是包容性,设计媒体可以大幅度提高信息使用的机会,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合作活动,从而使得部分社会现实问题得到解决。
相关文章
- MISINFORMATION SHOULD BE REFUTED, NOT CENSORED
-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虚假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问题,以及政府对于虚假信息的审查和封禁是否合适。作者认为,与其对虚假信息进行审查和封禁,不如通过驳斥和无视来应对。他强调,审查言论很少能改变人们的观点,只会使这些言论进一步地在地下流传。在民主社会中,人们有权决定自己阅读什么,政府无需干预。因此,500 年前的文字审查方法是错误的,如今依然如此。
- When the internet becomes unknowable
- 本文讨论了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问题以及对研究者的影响。作者指出,社交媒体平台的失误和决策导致了信息的不可靠性,研究者失去了研究社交媒体的工具和安全环境。过去,研究者通过 Twitter 等平台的 API 获取数据进行研究,但现在这些平台限制了 API 的使用,并收费高昂,让大多数研究者无法接触到数据。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行为,如 X 起诉反对极端言论的非营利组织 CCDH,以及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 Jim Jordan 对研究者的信息请求,这些行为都使研究者感到困扰和受到威胁。这些因素的结合使我们在未来面对了解数字公共领域中发生的事情面临艰巨的挑战,而这对于即将到来的关键选举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 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社交媒体对用户分享信息进行奖励的机制是虚假信息传播的关键原因。这一结论否定了此前认为的是虚假信息泛滥是因为用户缺乏分辨真伪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或者是因为政治信仰扭曲了判断。研究发现,15% 最习惯分享信息的用户传播了 30% 到 40% 的虚假新闻。是什么激励了用户分享信息?是社交媒体的奖励机制。它的奖励系统鼓励用户发布和分享信息。分享最耸人听闻的信息最可能会引起关注。一旦分享信息的习惯形成,用户不再考虑虚假信息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可通过改变奖励机制以限制虚假信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