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中道」(梵语 madhyama-pratipad)是一种避开两极端、邪执的中正之道和观点,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非常重视这一思想。
《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它阐述了佛教的「中道」思想。
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是出世的,其中的「八不」,我们可以依照现代的观念,理解为对于生死世间的解构,把「二谛」合为一体,以此来阐述中道。这种中道观,彰显的是大乘的特色。
在「中道」思想中,世俗谛和第一义谛是两种不同的真理层次。
世俗谛是世俗的真理,是世俗人都明白,都觉得这是真的。它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理解,包括我们对物体、事件和现象的普通认知。然而,世俗谛并不是最终的、究竟的真理,因为它是基于我们的有限感知和概念构造的。在世俗谛中,我们看到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性或固定的实体。尽管世俗谛是假的,是不究竟的,但我们只有通过它才能到达胜义谛。
胜义谛(第一义谛),是佛菩萨、圣者所明白的道理。它是对事物的最深层、最真实的理解,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理解。在胜义谛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被看作是空性的,没有自性或固定的实体。这种理解超越了我们的有限感知和概念构造,揭示了事物的真实本质。然而,我们只有通过世俗谛才能理解和接近胜义谛。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分离。我们不能只依赖世俗谛,忽视胜义谛,也不能只依赖胜义谛,忽视世俗谛。我们需要通过世俗谛来理解和接近胜义谛,同时也需要通过胜义谛来深化我们对世俗谛的理解。这种相互依存和互相补充的关系是「中道」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