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在印度兴起,与小乘佛教共存一段时间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传统。
所谓「大乘」,是指「大的运载工具」,再明确点说,就是「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途径或方法」。大乘佛教普遍认为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
在大乘佛教兴起后,他们把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流派贬称为「小乘」,意为「小的运载工具,小的途径和方法」。
大乘佛教虽然保留了佛陀所说的核心教义,但其经典是在佛陀逝世约四百年后以梵文撰写,并被视为佛陀的直接言论。与小乘佛教以实现个人解脱为目的(称为阿罗汉)不同,大乘佛教中的精神楷模是菩萨,他们由强烈的助人为乐和自我觉醒的愿望——菩提心所驱动。在大乘佛教视角中,佛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而是以其永恒的存在形式,与菩萨和其他开悟者一同为信众提供支持和启迪。
大乘佛教特有的教义之一是般若波罗蜜多,它阐述了一个观点:所有众生和现象本质上都是空的,只是在相互依存中产生。空性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中心教理,这些经典是中道学派的根本文字。此外,大乘佛教的「二谛」教义表明,日常生活中的二元世界与绝对或最终的实在(空性)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唯识学派认为,任何形式的现实最终都是心理构建的产物。现象世界的持续存在是因为有一个作为「存储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