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道」是指在说明事物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道观念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佛教所阐述的所有问题之中,极典型地表明了佛教思想理论的特点。
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来阐述事物的本质时,那么我们肯定会陷入迷惑和错误。因为当对任何事物作出一种确定性的判断时,就总能最终找出其不能成立的理由,而且在否定了这种判断而向相反方向作判断时,却也能找出其不能成立的理由。只有采用「中道」的方法,我们才能不陷入自身逻辑惯性的陷阱,否则偏左或偏右都是深渊。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既是一种实践的方法,也是一种理论的观点。在实践上,中道避免了极端的苦行和放纵享乐,提倡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在理论上,中道避免了实有和虚无的极端,提出了一种既不执着于事物的永恒不变,也不否认事物存在的中庸之道。
佛教中阐述「中道」思想最深刻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在这部著作中,龙树菩萨阐述了佛教的「般若」思想和「性空」思想。这部著作主张一切法自性本空,诸法实相不可得,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有的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中论》中的「中道」思想,特别是「二谛」思想,即世俗谛和第一义谛,是其核心内容。世俗谛是指凡夫的常识境界,即世间的各式各样的生活事相和一切事物,而第一义谛指的是圣者自觉的殊胜境界,非凡夫所共知。
此外,「中道」思想还包括《中论》中「八不」观点。
Link to 《中论》偈颂选参